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治疗儿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药物的临床试验提供技术建议,适用于化学药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的药物研发。
本指导原则主要讨论临床试验设计的重点关注内容。在应用本指导原则时,还应同时参考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和其他国内外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儿科PAH患者的药物临床试验应遵循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重点介绍了儿科人群的特殊考虑。本指导原则仅代表当前建议,将基于科学研究进展进一步更新。
概述
儿童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最常见的类型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和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儿童动脉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血管结构、功能、临床病程、右心室适应性改变以及靶向治疗反应性等方面均与成人患者存在差异,更易受到遗传性与发育性因素的影响。
肺动脉高压在临床上分为5大类(参见《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是其中的第一大类,是指肺动脉(主要是肺小动脉)病变所引起的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而肺小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 PAWP)正常。目前临床上采用以下血流动力学标准诊断儿童PAH:在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测量mPAP≥25mmHg,同时PAWP ≤15mmHg及肺血管阻力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index,PVRI)>3WU·m2。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与成人不同,使用PVRI代替PVR。PVRI=PVR×体表面积(WU·m2)。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Persistent pulmonary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是PAH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引起心房和/或动脉导管水平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等症状。许多原因可导致PPHN,通常与先天或获得性肺部缺氧有关。PPHN重症患者病情恶化率和死亡率高。鉴于PPHN的特殊性,对其治疗药品的临床研究应单独讨论。目前已有多种针对PAH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内皮素受体拮抗剂、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前列环素类似物及前列环素受体激动剂。这些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成人PAH患者中得到了大量临床试验的验证,但在儿科PAH人群的临床研究证据尚有限。
原文链接: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415a0293fa97b6b15f190d5716324d70